占全球面积71%的海洋,蕴含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无论是深海科考,还是海底资源开发,在广袤的海洋下,能否实现和陆地一样实时高速的通信?上海蓝梭科技自主研发水下元器件打破国外垄断,助力我国深海技术不断实现突破。

2020年11月,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全球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创造10909米下潜新纪录。央视总台向全球独家直播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这也是人类首次实现万米深海视频直播。支撑此次直播的幕后硬科技之一,包括来自上海蓝梭科技的产品。

蓝梭科技的深海通用光电连接器搭载在奋斗者号上,进行了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试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挥科技创新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蓝梭科技核心团队紧跟国家重大规划,从“十一五”开始,一直牵头承研科技部、总装等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同时制订相关的国家军用标准。

谈及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蓝梭科技总经理丁敏表示,海洋工程和海洋装备是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就目前的国内海装市场来看,行业还处于黎明前的阶段,但是海工需求大爆发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丁敏认为:“随着国家的战略规划和国际形势的巨变,海洋主权及海洋资源已经成为了目前国际必争的领域,那么掌握了深海科技的力量,就能够在海洋主权上有话语权。”

蓝梭科技总经理丁敏

技术团队成为国内深海特种光电传输组件的开创者

南都:目前,蓝梭科技建立了怎样的竞争优势?所处行业的壁垒主要在哪些方面?

丁敏:蓝梭科技的核心团队均是某央企研究所的原水下特种传输领域的核心团队。于二十多年前就致力于特种水下光电互连传输组件的研发和生产工作。可以说蓝梭科技的技术团队,是国内深海特种光电传输组件的开创者,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蓝梭科技不仅具备水密连接器的研发生产能力,同时具备线缆、组件的研发生产能力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在工程应用累积上大大领先。

目前行业的技术壁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连接器的高密度集成及纵向密封的稳定性,如何做到高度集成,兼顾小型化轻量化,同时满足高耐压的要求;二是配用线缆的设计和制造,深海用光电线缆,对线缆的结构、耐受性、机械性能有极高的要求,在设计、选材和生产工艺上与传统陆缆有着天壤之别;三是组件组成的工艺技术,这个是水下互连传输的关键。水下传输中,连接器和线缆从来都不能分而论之,一定是一个有机地结合。关键在于通信传输的稳定连接、机械结构的稳定配合,以及最重要的稳定长效的水密封装技术。

蓝梭科技的产品作为海洋工程装备中必需的关键元器件,将在越来越重要的海洋开发、海洋勘探、海洋防务等等领域中突显重要性。随着国产海洋装备的日益成熟和设计定型,将迎来巨大的爆发和快速的发展。

牵头承研国家重大研发项目,研究卡脖子产品国产化替代

南都:在实现国产替代和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上,蓝梭科技开展了怎样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布局?

丁敏:在国产化替代方面,蓝梭科技一直紧跟国家需求,通过牵头承研国家重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始,进行该领域卡脖子产品的国产化替代研究,并进行技术成果转化,实现国产替代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行贯标产线的建设,形成稳定的原材料保障、机加工、线缆生产、特种橡胶硫化生产、组件装配、质量检验等符合规模生产的产业化平台。

在技术公关方面,针对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的使用寿命、耐受性和长期稳定性的差距,着重进行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的研究和提升,并制定相关的海试及工程应用验证计划,实现产品的本质优化。

产业布局方面,针对海上能源、水下机动设备、水面装备和海底长期布放装备等应用领域,形成了不同系列的型谱产品,应对不同的应用环境特性,实现针对性的解决水面至水下的光电互连传输通信链路的问题。

目前我公司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3项,发明专利4项,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海洋学会会员单位,是2019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的承研单位,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器深海勇士的水密线缆及连接器的唯一国内配套单位。

成为国产传输元器件唯一实现全海深工程应用的企业

南都:在推动科研成果向现代化工业的转变过程中,蓝梭科技有没有一些积极的经验可以分享?

丁敏:跟传统的企业不同,我们公司具备连接器、线缆、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验证能力。最终形成的就是直达用户的组件。避免了传统行业多家协作、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另外,通过“十一五”至“十三五”的技术及和产品积累,我司的产品具备系列化、型谱化的能力,同时能跟进口的多种产品进行互配或直接替代使用,为用户节省周期、成本。再者,我们公司的产品是目前国产传输元器件,唯一一家实现全海深工程应用的企业,装备“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重大重点装备。从技术、产品的广度、深度、综合能力各方面,都代表着我司在业内的能力水平和优势。在成果转化上,我们的产品体系紧跟市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丰富的技术储备,实现用户需求的全面覆盖,形成多系列的型谱货架产品,在产品成本、性价比上着重进行优化工作,构建标准批量化生产线,实现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提高售前售后服务效率,加快技术成果产业转化的步伐。

补短板要从研发和优化理念上进行改变

南都:我国海洋工程的建设与国外存在怎样的差距?需要重点补齐怎样的短板?

丁敏:从海工系统的角度来讲,在构建原理等技术上,与国外已经相差无几了。主要差距是国产产品在产品的使用寿命、稳定性、可靠性和耐受性上与进口产品存在差距。通俗地说,进口产品就是耐用、皮实。国产产品相反。

主要原因有:国外产品历史久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一致性高、耐水压等级高、材料性能稳定、工程应用率高;国内产品各自为政、标准化程度低、基础材料差、终端客户迷信进口产品、发展缓慢。可以说,进口的产品,经历了几十年的工程应用,有着非常丰富的工程应用经验,国产的相关产品,大部分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因为可配套的深海设备和海试机会太少了。大家都在摸索前进。

国产产品主要的两个极端情况,一个是太胆大,不负责任的就让用户去用;一个是太胆小,没有充分的验证就不敢说自己有相应的产品。这两种情况,都是导致国产元器件产品不受信任、口碑差,推进慢的原因。

在补短板工作上,首先,在研发和优化理念上就与传统的设计思路上应该有所改变。因为经过多年的技术和工程经验积累,国内已经不缺乏顶层设计的能力和技术,不能在设计原理上投入更多,而是转向更基础的材料、工艺、基础元器件等方面进行研究。元器件方面重点解决材料抗老化、海洋应用长期稳定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国产海洋工程元器件的长期稳定配套使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研究员 林燕德

图/蓝梭科技供图

海洋经济迈向“深蓝”,中国制造竞逐深海高科技舞台_腾讯新闻

 

NEWS

新闻资讯